趙國的首都,邯鄲,被魏國攻擊,很危險、有困難,趙國求救於齊國。
齊國的主政者:田侯,召集大臣而謀劃,
田侯就問說:「救趙國還是不救趙國?」
鄒子說:「不如不要救。」
段幹綸說:「不救,則對我不利。」
田侯問說:「為甚麼呢?」
段幹綸回答說:「如果真的
讓魏國兼有原本土地加上邯鄲、合併了趙國,
取得兩國的力量,這對於齊國有甚麼好處呢!」
田侯回應:「講得真好。」
於是田侯就起兵,計畫說:「移動軍隊到邯鄲城的郊外。」
段幹綸解釋說:「臣(我)之衡量利或不利的關鍵,不是因為這個原因。
假設要救趙國首都-邯鄲,移動軍隊到其郊外,
結果是趙國沒有被魏國攻下;而同時魏國維持完整的樣子。
所以不如向南方攻擊襄陵(魏國地名),用以使魏國受到損失。
比較起來,就算趙國首都-邯鄲,真的守不住,被魏國攻下,也沒有關係。
趙國被攻破的同時,魏國也被我們攻擊而有損失,是趙國破而同時魏國虛弱。」
田侯做出評論:「講得真好。」
齊國因為承接魏國的疲勞狀態
魏國的主力軍隊都到趙國去了,所以魏國國內力量不夠,
因為這樣,所以齊國在桂陵(地名)大破魏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