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子春秋,一書內有相關故事紀載;
晏子春秋 內篇 諫下 :
春秋時,齊國宰相:晏嬰向景公獻計,
以二枚桃子賞賜給三名勇士:
公孫接、田開疆、古冶子,
令其論功領賞,想要讓三個人因為彼此競爭獎勵,
導致自相殘殺,避免權力過高的臣子挑戰君王,
讓三人互相攻伐,以除後患。
後來這三個人就如晏嬰預期的互相爭鬥,
因為這個別有用心的獎勵制度,而互相纏鬥。
此後就用來比喻:
運用另有意圖的獎勵制度,用這樣的計謀除去他人。
晏子春秋,一書內有相關故事紀載;
晏子春秋 內篇 諫下 :
春秋時,齊國宰相:晏嬰向景公獻計,
以二枚桃子賞賜給三名勇士:
公孫接、田開疆、古冶子,
令其論功領賞,想要讓三個人因為彼此競爭獎勵,
導致自相殘殺,避免權力過高的臣子挑戰君王,
讓三人互相攻伐,以除後患。
後來這三個人就如晏嬰預期的互相爭鬥,
因為這個別有用心的獎勵制度,而互相纏鬥。
此後就用來比喻:
運用另有意圖的獎勵制度,用這樣的計謀除去他人。
宋太祖趙匡胤創立宋朝後,
想要攻擊南方,滅掉南唐統一天下。
可是南唐有一位大將-林仁肇,勇猛無敵。
宋太祖為了除掉林仁肇,想盡辦法。
他刻意把林仁肇的畫像,掛在自己的房間。
然後等李煜的弟弟李從善到宋朝來的時候。
刻意讓李從善看到趙匡胤房間,那幅林仁肇的畫像。
並且故意說:「林仁肇跟我很好,他已經同意投降了。」
結果李從善就被騙了,中計了。
李從善回去南唐之後,
把這件事告訴了南唐後主李煜,
李煜聽後大驚!
都沒有經過查證跟考核,就認定林仁肇叛變!
讓他喝毒酒,把他毒死。
當宋太祖趙匡胤知道李煜毒死林仁肇之後,
他就放心的派出軍隊毀滅南唐統一天下。
東漢末年,有個名叫禰衡的年輕人,
他相當有才華,但脾氣不好,常常得罪人。
曹操本來很喜歡他,
但後來被他傲慢的態度觸怒了,氣得想殺掉他。
但又因為他聲名在外,怕遭來非議,
於是將他送給荊州刺史劉表。
劉表之前也聽聞禰衡的才華過人,對他十分禮遇,
所有的文書奏章都徵詢他的意見。
但禰衡仍不改暴躁的脾氣,以致劉表也受不了他,
劉表想到江夏太守黃祖跟他個性一樣,於是就將他送給黃祖。
黃祖剛開始也相當重用禰衡,而禰衡也克盡職責。
但有一次黃祖在宴請賓客時,禰衡當場和他起了衝突,
而且出言不遜,黃祖一怒之下就將他殺了。
曹操當初把禰衡送給別人就是想借別人的手殺他,
後來果然成真。這就是「借刀殺人」。
西元1860年到1862年,
滿清政府率軍包圍了太平天國的首都天京,
就是今天的南京。
這時候太平天國因為內鬨過。
軍事實力越來越差,大不如前。
為了解天京之包圍,
太平天國的天王洪秀全,召集手下商量對策。
這時忠王李秀成說:「清軍有數十萬人馬,我們不能硬拼。
打不過,會死傷慘重。請天王讓我帶兩萬人馬突圍。
偷襲清軍的物質及屯糧之地-杭州。
吸引清軍分兵。然後我再裡應外合,夾擊清軍。
一定可以解除這次清軍對天京的包圍。」
這一條計策,得到了贊同。
因此李秀成跟石達開,分別率領部隊,
尋找清軍包圍網鬆懈的地方,突圍出去。
清軍認為只是小部隊,沒有理睬,也沒有追擊。
李秀成跟石達開突圍之後,撲向杭州並猛烈攻擊!
清軍一時緊張,分兵回救杭州。
洪秀全看到清軍分兵救援,下令全線出擊。
出去的李秀成跟石達開,已經分散了清軍的士兵。
所以李秀成跟石達開也迅速地回過神來,回軍。
繞過救援杭州的清軍。
趕回天京,與洪秀全內外夾擊,擊敗包圍天京的清軍。
使得清軍大敗!
這一次清軍大敗之後,短時間沒有能量攻擊太平天國。
這就是一種『圍魏救趙』的策略應用。
在這一次的案例裡面:
杭州就是清軍必定要救之處,
圍魏救趙的重點就是「攻敵之所必救」。
曹操想趁周瑜剛死的時候,攻擊東吳,消滅孫權。
這個時候孫權向劉備求救。
劉備左右為難:如果拯救孫權的東吳,他就得不到荊州與益州。
但是他如果去取西川(益州),不顧東吳。曹操又會吞併東吳孫權。
這個時候諸葛亮獻計解決問題:
請劉備發信給西北涼州的馬超,
讓涼州的馬超,出兵攻擊曹操。
這正是圍魏救趙。
曹操即時起大兵三十萬,逕下江南…早有細作報知孫權。權聚眾將商議。
…即遣人求救於玄德(劉備-劉玄德)。
玄德看了書中之意,留使者於館舍,差人往南郡請孔明。
孔明到荊州,玄德將魯肅書與孔明看畢。
孔明曰:「也不消動江南之兵,也不必動荊州之兵,自使曹操不敢正覷東南。」
玄德問曰:「今曹操起三十萬大軍,會合淝之眾,一擁而來,先生有何妙計,可以退之?」
孔明曰:「曹操平生所顧慮者,乃西涼之兵也。
…主公可作一書,往結馬超,使超興兵入關,則操又無暇下江南矣。」
玄德大喜,即時作書,遣一心腹人,逕往西涼州投下。
趙國的首都,邯鄲,被魏國攻擊,很危險、有困難,趙國求救於齊國。
齊國的主政者:田侯,召集大臣而謀劃,
田侯就問說:「救趙國還是不救趙國?」
鄒子說:「不如不要救。」
段幹綸說:「不救,則對我不利。」
田侯問說:「為甚麼呢?」
段幹綸回答說:「如果真的
讓魏國兼有原本土地加上邯鄲、合併了趙國,
取得兩國的力量,這對於齊國有甚麼好處呢!」
田侯回應:「講得真好。」
於是田侯就起兵,計畫說:「移動軍隊到邯鄲城的郊外。」
段幹綸解釋說:「臣(我)之衡量利或不利的關鍵,不是因為這個原因。
假設要救趙國首都-邯鄲,移動軍隊到其郊外,
結果是趙國沒有被魏國攻下;而同時魏國維持完整的樣子。
所以不如向南方攻擊襄陵(魏國地名),用以使魏國受到損失。
比較起來,就算趙國首都-邯鄲,真的守不住,被魏國攻下,也沒有關係。
趙國被攻破的同時,魏國也被我們攻擊而有損失,是趙國破而同時魏國虛弱。」
田侯做出評論:「講得真好。」
齊國因為承接魏國的疲勞狀態
魏國的主力軍隊都到趙國去了,所以魏國國內力量不夠,
因為這樣,所以齊國在桂陵(地名)大破魏國。
其後魏國攻擊趙國,趙國很危急,向齊國求救。
齊威王想要讓孫臏當統帥,孫臏感謝後推辭,
孫臏說:「被處刑過的人不可以當統帥。」
於是乃以田忌為將,
而孫臏作為軍師,坐在輜車中,幫忙出計謀。
田忌想要領兵到趙國,
孫臏解釋說:
「想要解除雜亂紛糾的話,自己不要捲入糾紛;
拯救戰鬥中的友軍,不要拿兵器自己上,以免亂成一團;
真的要幫助友軍,就要一邊:抵擋對手強大的部分,
同時直接攻擊對手弱點。
這樣做的話,對手被擋住又形勢危急,則自然危機解除。
今天魏國跟趙國互相攻伐,
魏國的輕步兵、精銳士卒必定在外作戰,
可能在外面打的精疲力竭,
魏國的老弱兵卒在內部守城。
將軍與其帶兵跟魏國主力軍交戰,
倒不如引兵快速的攻擊大樑 (魏國首都),
佔據其重要的交通要道,
使對手補給運輸不上,導致對手情況變得更加緊急。
同時衝擊魏國剛剛因為補給被切斷而變虛弱的地方,
他一定釋放趙國而回身自救。
我這樣做就一次解決趙國的圍困,
而能夠同一時間,在魏國收到我的好處。」
田忌聽從這個建議,照樣實行。
魏國果然放棄包圍:邯鄲(趙國首都),並在長途的回程中累積疲勞
魏國大軍與齊國軍隊,對戰於桂陵,齊國軍隊大破魏軍。
對戰敵人的全部,不如分散敵人的力量,
對戰敵人的強項,不如對戰敵人的弱點。
歷史上在戰國時期,魏圍攻趙國首都-邯鄲,
趙國求救於齊國,
齊國以田忌為將,孫臏為軍師,率兵救趙國。
孫臏趁魏國重兵在外,國內空虛,派兵直搗魏國首都-大樑。
魏軍被迫撤回,並於桂陵遭齊兵截擊,魏軍大敗。
趙國之危遂因此而解。
以後解釋引此典故說明:
圍魏救趙就是指襲擊敵人後方,
因為很重要所以不得不救的部分,
迫使敵兵/對手撤回的戰略。
金庸小說-笑傲江湖-1瞞天過海-成功:
在「少林寺雙方陣營三連戰」的第二場,任我行對左冷禪。
左冷禪的取勝之道就是瞞天過海。
首先,任我行不知道左冷禪會什麼樣的內功,
一開始居然「吸星大法」怎麼吸都吸不到內力。
任我行就使出「苦肉計」,故意讓左冷禪對方打中自己。
左冷禪卻突然把自己苦練多年的「寒冰真氣」
刻意注入給任我行吸收
(一般江湖人士都會把自己苦練多年的功力當作珍貴資產,怎麼肯輕易給其他人?)
因此左冷禪放任任我行吸走功力,且吸收量過度。
因此「冰凍」任我行,封住任我行的穴道。
導致任我行不得不認輸。
金庸小說-笑傲江湖-1瞞天過海-失敗:
武當派的沖虛道長,在武當山腳下與令狐沖比武,
用太極劍畫出一個個圈子,把自己劍招的招式之弱點,
藏在劍圈的圓心,也是瞞天過海。
只不過令狐冲心甘情願挺劍前刺,
即使潛在風險可能是:為任盈盈付出斷掉一條手臂為代價。
從而破解了沖虛道長的劍法。
電影-不可能的任務6:全面瓦解(2018年)。
中間段,男主角:伊森杭特,為了要測試沃克是敵是友?
故意讓班吉帶上連恩的臉之假面具。
這就是『瞞天過海』。
這是像另一部電影《瞞天過海》"Ocean's Eleven" 一樣的戲法,
透過向對手展示一件事來誤導對手思考另一件事。
瞞天過海的精華在於:常常看見就不會感到懷疑。
故意在沃克的面前帶走了一個連恩,
讓沃克以為在裡面的是正牌連恩。
沃克殊不知道:裡面的是班吉戴上連恩的臉,偽裝成假的連恩。
所以沃克說出了自己心中的計畫,證明了原來沃克就是壞人。
班吉戴上連恩的臉,來引導沃克暴露真實身份,就是一種『瞞天過海』。
另外沃克一開始臥底,混入好人的陣營。
沒有被識破,也算是一種『瞞天過海』。
三國時代,諸葛亮五出祁山時,因軍中缺糧,
以瞞天過海之計:裝神退敵,
使魏兵誤以為真有鬼神,而不顧防守麥田。
蜀軍得以趁機割麥田。
試看雙方鬥智鬥勇:
孔明又令三萬名軍隊士兵,各執鐮刀、馱繩,伺候割麥。
另外再選出二十四個精壯之士,
各穿皂衣,披頭散髮仗劍,簇擁四輪車,為推車使者。
命令關興綁頭髮,做天蓬模樣,手執七星皂旛,步行於車前。
孔明端坐於上,望魏營而來。魏軍哨探軍見之大驚,莫知是人是鬼。
…司馬懿不知是人是鬼,又不知蜀兵多少,
十分驚懼,急急引兵奔入上邽,閉門不出。
此時孔明 (諸葛亮/諸葛孔明)
早已經命令三萬精兵將隴上小麥割盡,運赴鹵城打曬去了。
東漢末年發生黃巾之亂,當時將領太史慈,從遼東回來看母親。
結果北海太守孔融,被管亥所率領的黃巾賊兵包圍了,一時太史慈出不去。
太史慈心想:城外黃巾賊兵多,如果強行突圍,應該是出不出去的。
所以他想了一條計策:
找幾個士兵,抬著射箭的箭靶。
跟在他後面,自己大搖大擺地走到城門,走了出去。
黃巾賊以為他要強行突圍,紛紛準備截殺他。
可是沒想到太史慈只是到城外的戰壕,待在壕溝旁邊,練習射箭。
射箭完就到城裡面休息了。
第二天他又這樣操作了一遍,已經有一些黃巾士兵不去注意太史慈。
之後太史慈每天都這樣。
隔了一段時間之後,黃巾賊士兵,都以為太史慈就是一個練習射箭的傢伙。
等到之後有一次,太史慈到城外練習射箭。
他發現沒有任何黃巾士兵注意他,
他忽然上馬,加快速度衝出城外。
太史慈發揮的關鍵是:『常見則不疑』。
常常看見就不會懷疑了。
用公開的假象麻痺其他人,黃巾賊士兵就疏忽大意了。
曹操欺騙自己的叔父與父親曹嵩。
曹操年幼時,喜好游獵,喜歡歌舞;腦子想法有權謀,生活事件多機巧應變。
曹操的叔父,看見曹操一直游蕩、不務正業,就很生氣。
因此告訴曹嵩。曹嵩知道了以後,就罵曹操。
曹操不想被罵,忽然想出一個辦法:
遠遠的看見叔父走過來,就假裝暈倒在地上,作出好像中風的樣子。
叔父嚇到了,就告訴曹嵩:曹操暈倒了,
曹嵩很緊急的察看,結果曹操根本沒事。
從此以後,父親曹嵩就只相信曹操,不相信叔父。
瞞天過海的典故:
唐太宗貞觀十七年,李世民御駕親征,領三十萬大軍親征高麗國。
一日,大軍來到大海邊,李世民見眼前只是海浪排空,海一片白茫茫的無窮無盡。
李世民有些害怕,可能會遇到海難,所以不敢冒險出海。
李世民問群臣有無辦法。其中一名大將軍:薜仁貴,想出一個方法。
薜仁貴先請李世民在旁等候。然後薜仁貴在李世民沒有看到現場的時候,做出布置。
接著把唐太宗李世民引到早已布置得跟小型集市一樣熱鬧的大船內部。
過程中,李世民沒有看到外面,就沒有看到海。
等到唐太宗發現真相時,船已平安渡過了大海。
這裡的「天」其實指的是天子的意思,
說的是:薜仁貴隱瞞著天子,並把他平安渡過了海。
以後人們便把此計謀用於戰事策略中。
備周則意怠,常見則不疑。陰在陽之內,不在陽之對。太陽,太陰。
(兩說並陳: 陰在陽之內,不在陽之外;陰在陽之內,不在陽之對)
內與對,音律比較順;內與外,意義有對比。讀者自行取用即可。
解釋:防備周密,往往容易導致思想麻痺,意志鬆懈;
常見的事情,正常人就不會產生疑惑(以致喪失警惕)、不會防備。
因此或許敵對勢力的秘謀,就隱藏在公開的行動之中,並不是與公開行動相對立的。
最公開的行動當中往往隱藏著最秘密的計謀。
太陽,太陰:太,極,極大。非常公開的事物裡,往往蘊藏著非常機密的計謀。
陰謀作為,不能背於秘處行之。
夜半行竊,僻巷殺人,愚俗之行,非謀士之所為也。
半夜深夜趁別人看不見偷東西,黑黑的巷子裡偷殺人;只是愚蠢的、庸俗的行為,
並不是真正的謀士所為;亦不是高明的謀事作為。
真正的謀士在謀事,明明白白地做,卻能夠達到預期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