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2日 星期四

破窗理論



       美國威爾森(James Q. Wilson)和凱林(George L. Kelling)兩個研究犯罪學家在1982年提出「破窗理論」(Broken Windows Theory),該理論認為如果有人打壞建築物的窗戶玻璃,而窗戶又未及時維修,當窗戶破了沒修理,路人經過後一定認為這個地區是沒人關心,沒人管事。有一些人可能受到暗示性的縱容去打破更多窗戶。自此引發更多人打破其它窗戶,於是從這棟大樓開始蔓延到整條街,擴散到鄰近街道。久而久之,這些破窗戶就給人一種無序的感覺。

         破窗理論在公共行政及管理學上經常被引用。另外有「小花理論」─該理論的故事出自我國的國中教科書,內容是說一個邋遢的年輕人,住在一個凌亂的房子。某一天有人送給他一朵小花,他將花放在書桌前靜靜欣賞,為了這朵小花,他找到一個花瓶將它供養;可是他發現他的書桌實在太髒,於是他開始整理書桌;接下來他發現他的房間與整齊美麗的書桌不搭配,於是他也將他的房間整理乾淨,最後他照鏡子發現自己披頭散髮鬍鬚太長,於是他也將自己重新梳洗乾淨,最後整個人與環境都煥然一新。

        破窗理論的啟發性在於: 不注意一扇窗,最後整條街道都成無秩序狀態;小花理論比喻:在環境中,加入一個特點後,能使環境起根本性變化。因此窗戶及花是關鍵。但是仍然有前提:假如破窗修復,環境也不會惡化,棄小花於不顧,就不能再有影響。

       現代管理喜歡全面解決方案(Total solution),其實任何情況,想要全面處理,成本非常高。而且經常功敗垂成。實踐小花理論,先堅持一小部份的改善,時間一久便能將改變擴展到整個環境。豈非美事一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